【本期目录】
● 岭头乡 看“空壳村”如何“脱胎换骨”
● 百山祖镇 打造“红绿融合”乡村振兴样板
○ 简讯三则
1.竹口镇与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共同举办生态农业示范样板党建联盟签约启动仪式
2.县财政局赴省金控公司对接山区 26 县产业合作项目
3.县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第四届“菇乡工匠”职业技能大赛
看“空壳村”如何“脱胎换骨”
岭头乡位于庆元东南部,与福建省寿宁县接壤,距县城 35公里,户籍人口 10041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 1/10 左右,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地要怎么种?山要怎么管?村要怎么建?钱从哪里来?岭头乡围绕“共同富裕”“双招双引”,通过强头雁、破难题、抓创新、聚民心,增收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做法先后在《中国经济日报》《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学习强国》等媒体上宣传,CCTV-2“生财有道”栏目还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做法成效
1.强头雁,全力抓示范。重组强村公司,抱团发展强产业。以小际头农业产业孵化基地为平台,依托强村公司,12 个村集体每村投资 2 万元,建成 80 亩的小尖椒产业基地,共富路上告别“单打独斗”,实现“抱团发展”。2021 年基地年销售额140 余万元,日常采摘每天雇工 40 余个,盛产期每天近百人,工资性支出达 60 余万元,有效解决留守老人增收问题。特禽养殖能人吴华丰,以“强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 60
余户村民发展特色养殖,通过直播带货,微信平台销售正宗土鸡、山鸡和鸡蛋,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3000 多元。
2.破难题,竭力谋出路。立足乡情,紧盯市场,确定“短抓菜、米、鱼,务工;中抓果、药、食用菌,长抓绿色和乡村”的融合发展思路。围绕群众有收入、集体有收益、公司有效益的目标,在强村公司的带动下,岭头村引进黄精即食品加工厂,八炉村引进清水养鱼项目,大际头村引进投资 1000 万元种牛养殖项目,南峰村引进百亩龙爪粟种植加工项目,并开发出龙爪粟面、龙爪粟酒等系列产品,龙源村发展高山蔬菜基地 50 余亩,八炉村引进铭远矿业勘探项目,全力夯实共富基础。
3.抓创新,聚力优模式。推广“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积极应用“浙农码”全流程溯源。小尖椒基地盛产期每天最多可采 10000 斤,批发价最高到 8 元/斤,但在杭州勾庄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仍供不应求。连续 3 年举办岭头乡农特产品专场推介会,在义乌开设“庆元 800”岭头农产品实体店。2500 余份稻鱼米、食用菌等“庆元 800”绿色农产品直供省结对单位。龙爪粟能人黄立高,带动吸纳 50 多户农户从事龙爪粟种植、加工、销售,通过“浙食链”应用场景实现生产至销售环节全溯源,合作社销售额超 100 万元,种植农户年均增收 4000 多元。
二、经验启示
岭头乡以强村公司为示范引领,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逐步培育出符合本地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吸引一批高素质青年回流创业,为“空壳村”蝶变注入朝气和力量,有力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效。
1.变思路,搭平台。穷则思变。巧抓机遇,仅用三周时间完成 1276 余亩的茭白田土地预流转工作,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基础。立足实际,全力规划打造“145”精品生态园区(一区即:东部乡镇粮食主产区;四园即:岭头村生态茶园、小际头放心菜园、杨家庄特色菌园、岗后洋道地药园;五基地即:南峰龙爪粟、果洋特禽养殖、大际头稻田养鱼、杨家庄油茶、龙源锥栗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不懈坚持,产业初具规模。
2.聚内力,借外力。抓住“人”这个事业发展最关键因素,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将有能力、有思路、有想法的产业能人充实到头雁队伍中,一肩挑“产业链”能人占比达到100%。实施科技人才驻乡、新产业进乡、工商资本回乡等“三乡”工程,争取到省农科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精尖团队的帮扶指导,产业抗风险能力、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建机制,强产业。创新实施土地预流转机制,紧盯市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尖椒、龙爪粟、稻鱼共育等农业产业,以“强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行新老书记“传帮带”,一名老书记“传帮带”一名新书记,传授消薄增收经验。实行县领导联系,乡片领导,驻村干部包村制度,指导产业发展。“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庆元作为“空心化”严重的山区县,在乡村振兴中,既受制于“人”的困境,也以“人”为突破口,通过抓人促事、以事促干,推动强村富民。我们相信,岭头乡的乡村振兴经验对于许多偏远山区乡镇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岭头乡 周晓飞)
打造“红绿融合”乡村振兴样板
百山祖镇斋郎村是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的发生地,作为浙西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百山祖镇深耕红色沃土,推进绿色振兴,奋力打造“红+绿”融合发展的特色山区范例,展现庆元担当、实现庆元作为。
一、做法成效
1.深挖红色基因,厚植“红色斋郎”底色。高标准编制百山祖红色乡村示范镇创建方案,加快推进“红色斋郎专项规划”落地实施。深入挖掘被粟裕大将誉为“关键性一仗”的斋郎战斗革命历史来龙去脉,修缮斋郎战斗指挥部旧址,对展陈内容、参观线路、讲解点位进行优化提升。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史志资料新发现红色资源 18 处,汇编《斋郎战斗资料集》;制作《重返斋郎》《一罐银元》《两只红军碗》等红色微电影、情景短剧、小品,在省市县媒体播放和巡回展演;《牧牛岗上战旗红》《喊一声浙西南》等原创红歌列入全县中小学必学曲目。
2.聚焦绿色产业,深化“红色斋郎”成色。明确斋郎红绿融合的建设定位。盘活村内 500 多亩农田、17000 多亩林地,种植高山蔬菜 150 亩、中药材 50 亩、红米 30 亩,农户年均增收10.2%。建成高山西红柿基地,农户人均增收 2 万元。每年向省级结对单位销售“百山祖 1856”优质农产品 100 多万元。斋郎村先后获评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 10 余项荣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
色旅游愈发红火,今年以来,已接待各类团队及游客 1300 多人次,红绿融合成效明显。
3.突出红绿融合,细描“红色斋郎”景色。围绕“重走红军路”,精心谋划推出 1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遂昌王村口、龙泉住龙联动打造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小镇,与松溪、政和、寿宁共建干部教育培训联盟。先后投入 1400 余万元,建成红军广场、红军医院、红军讲堂等“军旅”项目。投入 280 万元建设红色主题农家乐特色村,可同时容纳 3 个班次进行教育培训,接待 200 余人进餐。厚植红色底蕴,举办“斋郎战斗”胜利纪念大会,粟裕大将嫡孙粟志军应邀参加;举行市领导军事日活动,市委书记胡海峰带领 40 多名市领导集体重走红军路。
二、经验启示
1.做强红旅融合,打造经济新动能。持续开展好红色教育活动,推动红色精神赋能“丽水之干”和“庆元精神”,深入推动红绿融合发展,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精准帮扶惠及民生,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丰收。
2.做深文旅融合,培育生态新优势。扩大红军碗、斋郎铅笔等文创衍生品影响力,持续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结对帮扶计划,打造全县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的独特品牌。
3.做大农旅融合,点燃产业新引擎。持续深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打造“百山祖 1856”农产品品牌,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百山祖镇 泮艳芳)
○ 简讯三则
竹口镇与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共同举办生态农业示范样板党建联盟签约启动仪式。三方将重点聚焦甜桔柚扩面提质、精深加工、供销端服务功能完善等,推动生产业主体之间加强资源共享、技术合作、资源互通。形成“部门+镇+村”的生态农业发展聚合效应,携手走出一条具有辨识度的共富之路。
(竹口镇 李瑜薇)
县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杭,与省金控公司下属国企金采未来公司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设项目。为县里寻求更全面、更综合、更精准的服务支持,在乡村振兴方面找到合适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共同富裕。 (财政局 姚雯鑫)
县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第四届“菇乡工匠”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和培育一批与庆元产业密切结合、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夯实“共同富裕”人才基础。截至目前,已开展养老护理员、保育师、劳动关系协调员 3 个工种的大赛,评选出“首席技师”3 人,“技术能手”9 人,培养高技能人才 308 人。
(人力社保局 张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