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片“黄金叶” | 庆元荒野茶:养在深山身价高 香飘八方遍地金
开栏语: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正当其时。庆元地处浙南山区,境内群峰异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雾多湿润,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据明成化十八年(1483)《处州府志》记载:庆元贡赋茶芽三斤;清雍正十一年(1733)《处州府志》记载:茶叶成为货类;清光绪二年(1876),庆元农民已成功制成“天堂山水仙”乌龙茶,成为浙江独一无二的茶种;民国时期,举水乡落岭村的“银屏茶”(工夫红茶类)曾一度畅销于福州、香港等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怀下,庆元不仅恢复茶叶生产和拓展茶园面积,还十分重视名优茶开发利用,使茶叶产业焕发了生机、活力。近年来,党委、政府更是立足于“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百山祖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优势等,将茶叶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产业……而今,一片片茶叶,装点了绿水青山,更成为了百姓致富的“黄金叶”。即日起,庆元县融媒体中心在全媒体平台开设“关注一片‘黄金叶’”专栏,全面展现庆元茶叶产业发展成就,展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奋进、谱写茶叶产业发展新篇的光明前景,汇聚“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山区范例”强大力量。
野茶,系非人为播种以及完全脱离人为管护的生态古树茶,主要靠鸟类等野生动物传播茶树种子后自然生长形成,生长于生态极好的荒野。
谷雨前后,记者来到龙溪乡鱼川村,跟着龙溪乡茶叶种植大户吴远付,到海拔1200多米的山林间,采摘新鲜的荒野茶。
吴远付告诉记者,“我这片野茶是2007年开发出来的,这一片总共有100多亩。原来这片野茶,已经是我的太太公那辈就种下去,所以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
在旷无人烟的山林间,只有树荫与阳光,阴影与土地。向下蔓延根系的盘桓,让茶树置身自然状态下生长。记者看到,一片片野茶树,大而粗、繁而密。
这些多年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野茶,如今却已成茶农增收的“黄金叶”。在该村从事野茶生产加工的吴远付说,加工后的野茶,市场价每斤可达1000多元。
“我已经在这里开发了10多年,所以我做出来的老枞野茶,口感很好,回味很甘甜醇厚。”吴远付说,受疫情影响,没有出门去展会,现在都是老客户们在回购,依然供不应求。
为了利用好这一优质资源,吴远付表示,今后,他将把这片茶叶基地管理得更好,打造成荒野茶的一个示范基地,从而能够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开发荒野茶致富,带动周边各乡镇的荒野茶发展,“我今后也想把周边的荒野茶都收购过来,统一打造荒野茶的品牌,做大做强庆元荒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