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财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县财政预算运行总体平稳,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以更多努力增收节支,着力稳住财政收支基本盘。
一是不断夯实收入基础。进一步发挥增收节支工作专班的作用,制定年度增收目标,压实压细组织收入主体责任,加强重点税源和重点税种监控,开展新建、在建重大投资项目纳税摸排工作。进一步完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考核制度,明确争取资金统计范围和计分规则,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二是不断增强统筹能力。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衔接,加强对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统筹使用,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统筹力度。盘活财政结转结余等存量资金,对于累计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单位,适当压缩财政拨款预算总额,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从严从紧编制预算,按照轻重缓急科学测算支出需求,统筹安排各项资金,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等,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兜牢“三保”底线,优先保障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实施,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以更实举措稳进提质,认真落实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一是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税费优惠,2023年落实降本减负4.4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3033万元、惠及企业10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二是持续推进助企减负纾困。出台《庆元县产业政策奖补资金兑现管理办法》,对兑现条件、兑现流程、审核时间及相关责任作出规定,切实解决资金管理分散、申报渠道各异、兑现环节多时限长等问题,大大提高财政奖补资金兑现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0.6%用于“腾笼换鸟”专项经费,全年累计拨付涉企财政补助资金2.29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三是持续加大政府债券争取力度。全年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6亿元,有力支持了庆景青公路庆元万年隧道及接线工程、人民医院迁建和实验幼儿园迁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项目储备和项目申报流程,实现债券资金全过程管理。四是持续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全年拨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算资金22.77亿元,仙居至庆元公路庆元银屏山隧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庆元大桥及附属工程实现双幅桥梁开放通行,实验小学濛洲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四好农村路”项目完成农村公路路面大中修及提升工程400公里,同心未来社区顺利通过验收并列入省级未来社区名单。
三、以更强保障助力民生,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稳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97元/年提高到102元/年。做好过渡期疫情防控工作,全年共投入疫情防控经费4909.52万元,专项用于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过渡期新冠患者住院治疗费、防控物资购置和核酸检测费用等。争取中央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补助资金1376.88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高质量学科建设发展等方面,为全面提升我县医疗水平做好资金保障。二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工作。动态上调社会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1080元/人提高至1090元/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255元/人提高至275元/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积极构建良好创业环境,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97.78万元,加大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各种就业创业新形态支持,重点优先保障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三是积极助推教育质量提升。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排500万元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投入528.22万元专项资金助力我县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严格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发放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不断深化“县中崛起”,安排29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质资源引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投入650万元项目资金推进“县中崛起”基础设施办学提升工程项目。
四、以更高站位服务大局,着力推动城乡同步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落实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稳定脱贫跟踪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切实做好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资金兜底保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年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002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473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688.35万元、医疗救助资金1968万元,着力解决困难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难题,切实保障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壮年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实现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按规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全面推进财政支持“大三农”政策体系变革重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入“三农”,持续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整合涉农上级专项资金2.23亿元,聚焦构建以“菌果茶”为主导的“3+X”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集聚化、链条式发展,引导产业建立联农带农共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农业经营主体潜力,大力培育绿色农业主体。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以创建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为契机,积极聚焦政策集成和资金整合,搭建“财政+担保+保险+人才+科技”的“1+4”多维协同平台,以支持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共同体为小切口,招引“明康汇”进行订单合作,利用其品牌门店和数字农贸渠道,将庆元特色农产品送往城市居民餐桌,搭建起农产品产销连通的合作桥梁,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上的“痛点”和“堵点”,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增收。
五、以更大决心突破创新,持续深化财政管理工作改革。
一是深化财政数字化转型。全面启用预算一体化系统,让预算编制和执行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充分运用“收支智管系统”全方位动态预警、全流程问题闭环处置、全过程动态晾晒,加强对“三保”和“三公”经费等重点支出领域的执行监管,有力推动财政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更加精准。深入推进“浙里办票+浙里报账”应用,提高报销事项审批工作效率。二是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持续深化直达资金管理机制,落实直达资金进度通报机制,将执行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财政专项工作考核,对进度缓慢的单位进行重点关注和实地督导,随时关注预警提示信息,认真组织排查,第一时间完成预警处理,切实提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的数据质量,确保直达资金精准高效落地。三是优化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改进管理、政策调整紧密挂钩起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开展预算项目绩效自评与重点项目抽评,增强项目设立和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强化绩效运行和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参考依据,切实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中。2023年财政预算项目资金绩效监控已实现全覆盖。四是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做好三年国企改革收尾工作,完成和兴林业公司、兴农担保公司出资人变更,通过县交投公司等7家企业改革方案。持续做好资产整合“后半篇”文章,将149宗评估价值2.6亿元资产以实物注资国投集团公司,顺利盘活温州市石龙贸易有限公司资产、左溪等四条河道清淤权、停车位经营权。进一步提高国企融资能力。
六、2024年工作思路
(一)抓收入扩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合理把握税收收入节奏,加强财政税务部门联动,定期分析研判财税经济形势,注重提高收入质量,努力完成年度既定目标。同时,精准利用财政政策,努力培育涵养优质税源,加大对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的统筹力度,做大政府可用财力蛋糕,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强化统筹科学组织土地收入,加强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接,科学统筹,做到既按期完成土地收入,又不竭泽而渔、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完善结余资金清理机制,推进结转结余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密切关注上级重大政策和资金投向,抓住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国家级森林公园创建、浙西南革命老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全力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政策支持向山区转移政策,深入挖掘中央和省级资金争取潜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鼓励国企发挥自身融资作用,积极谋划国有企业评级及债券发行工作。
(二)控支出优结构,统筹补齐民生短板。
始终坚持“严”和“紧”的主基调不放松,把预算编制作为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按照“应减尽减、应压必压、可延尽延、该禁必禁”的原则,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继续保持只减不增,继续严控会议、培训、庆典、论坛、活动等经费,严禁大手大脚花钱。非重点、非刚性支出项目原则上不新增安排资金,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财力兜牢民生底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民生实事。完善为民办实事财政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保、养老等社会事业,同时确保民生支出标准财力可及。
(三)强审核严监管,规范提升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强化项目支出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运用,逐步将科学合理的实际执行水平作为制定项目支出标准的依据。进一步优化项目库审核和管理流程,合理确定一级所属项目,进一步精简二级项目,加强对项目设立必要性、实施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审核,对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和到期项目进行甄别清理,对支出规模较大和政策性较强的长期支出项目开展评估论证,所有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原则研究优先次序,未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一律不列入预算。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和财政直达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等财政资金网络监管体系,大力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和“财政大脑”建设,对中央和省级安排直达资金的预算分配下达、资金支付、惠企利民补助补贴发放等信息进行全流程跟踪监控,着力打造整体智治财政,提升跟踪研判、预测预警和决策支撑能力。进一步规范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加大部门当年预算和结转资金统筹力度,对于项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或结转时期较长的单位,适当减少下年预算安排。积极组织开展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紧密挂钩,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缩减项目资金预算或者取消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压实预算单位内控管理主体责任,开展重点单位“一年一覆盖”内控检查,实现内控管理到边到点、资金监管更细更实。
(四)优机制善创新,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着眼于构建现代财政治理体系,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模式,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部门和单位对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存量资金管理,部门和单位依法依规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预算支出应以项目形式全部纳入项目库,未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持续推进部门预算公开改革,进一步拓宽和细化预算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在公开方式上强化公开的及时性、便捷性和易懂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加快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全方位对财政资金拨付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面监控,跟踪财政资金支付的申请、审核、支付及核算的操作流程,增加支付环节领导审核权限,开通授权支付网银支付短信提醒业务和大额支出短信通知。推进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努力建立符合法治要求、国家规定和本地实际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模式,着力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公开、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闭环”制度建设。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通过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提升资本运营能力。加速公司整合及资产整合,做大做强企业资产规模,扩大企业的融资空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强管理控风险,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防范化解“三保”支出风险,把“三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优先保障,从严从紧编制预算,科学测算稳定的财政收入,锁定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争取增量补助,编制全口径收入预算,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细化人员定额标准,坚持统筹原则和先后顺序,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牢牢将“三保”支出控制在预算盘子内。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守政府债务警戒线,严格落实债务限额管理,新增政府债务严格控制在限额之内,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切实保障存量债务有效化解。高度关注债务指标动态变化,准确统计债务相关数据变化,及时排查风险点,严格控制债务指标水平,牢牢守住债务风险防控底线。防范化解社保基金风险,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基金累计结余分步上解、基金地方责任分担财政保障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做好基金上划、责任分担等工作,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政策,扎实做好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风险金,持续做大社保风险金“蓄水池”,及时关注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加强基金运行风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