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这一年⑤|龙溪:家门口的共富茶账本
“乡亲们来领钱啦!我们2024年的采茶工资,第一个是吴昌会,23812元……”
在地域偏远的浙西南大山深处,龙溪乡大川村文化礼堂前,鱼富共富工坊正在发放村民们2024年的采茶工资。
只见一本本泛黄的账本,从村民的怀里、口袋里抽出。这些账本,封面各式各样,“可爱风、潦草风、优干风……”几乎都是2000年(二三十年前)学生时代的风格,充满年代感。它们的主人,大多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而这些账本记录着一群留守老人的坚守、希望和家门口的共富路。
老人们留守乡村,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漫山遍野的茶园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这片茶园相伴。
老吴(吴昌会)的账本,每一页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2024年5月份,26日,121.8×2.1=255.78……”翻开账本,每一页都像是老吴的生活缩影,是一天的辛勤劳作,也是他对生活的期待。
一本本账本记录着茶叶的生长、销售和生活的点滴。他们说:“只要账本上有收入,日子就有盼头。”
据悉,2024年龙溪乡共有66位村民在鱼富共富工坊参与采茶劳作,他们的采茶收入达到107.6万元。
“有钱过年了!”村民吴应聪感慨地说。吴昌会更是欢喜地表示:“20年前远付教我们怎么种茶,带着大伙一起赚钱。茶叶做了20多年,我今年比去年增收4000多元,有28000元,我们老人家在家里年年都有收入,生活过得很美好。”
这是一条家门口的共富路。
2000年11月,学习归来的吴远付带着种茶知识、技术回到龙溪乡,在村委会的宣传栏上手写种茶知识,挨家挨户串门动员,逢人就讲种茶的好处。还以个人名义向副乡长借了一千七百元购买茶苗,用来解决农户没钱买苗的问题。
2003年创业初期,由于加工技术落后,15元每斤收来的鲜茶叶,加工出的龙井茶干茶只卖了60元一斤。为了不打击村民的积极性,吴远付谎称说卖了120元一斤,为此还被村民们误解,误以为他中饱私囊。
后来,村民自己加工出茶叶到县城卖才知道干茶的真实价格,纷纷回来向他道歉:“村长,是我们错怪你了!没想到干茶这么便宜。”此后,全村更加齐心协力,铆足了干劲种好茶,发誓要卖个好价钱。
2009年11月,庆元县鱼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扩建标准化加工厂房1250平方米,实现茶叶标准化生厂。2022年,鱼富“共富工坊”成立,吴远付成为工坊负责人。工坊坚持党建引领,围绕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发展,带动山区留守老人就业、增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龙溪乡已建起了3000多亩的名优茶基地,茶叶成为了龙溪乡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带动800多人就业,也成了留守老人的养老产业。这茶账本写的越来越密,越来越厚。
依托“共富工坊”,村民的采茶收入从原来的几十块、几百块到现在几千上万块,采茶账本也从2009年的几千元到如今的100多万元。
“一个人富倒是不觉得富,能够带领乡亲们一起共同致富,那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吴远付表示。
龙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沈毅表示:“鱼富共富工坊有效地整合了龙溪乡茶农在茶产业的种、产、销全链条,为茶农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使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赚钱。”
龙溪乡大部分茶园都在海拔700-1200米之间,鱼富“共富工坊”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让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
2017年,中茶所结对龙溪乡,鱼富“共富工坊”抓住这一契机,主攻生态茶园建设。其茶叶产品先后经过了无公害认证,QS质量安全认证,清香甘醇,回味悠长,深受市场青睐。工坊先后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户”“市级科技示范户”“市级示范茶厂”。2015年,荣获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第三届浙茶杯金奖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浙江省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称号。
2024年11月在“丽水荒野茶”品牌建设启动仪式暨“庆有好茶·元于荒野”品鉴会上推送的荒野茶获评白茶组“十佳荒野茶”。鱼富“共富工坊”的共富故事还将随着茶香传扬的越远、越广……
龙溪乡的共富茶账本,每一笔,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龙溪种茶的缩影。未来蓝图——在龙溪乡村民家门口的茶园里,一双双手正奋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共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