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这件事,庆元一直在坚持!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二十多年来,作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丽水市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庆元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共富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一江清水润两地,绿水青山孕育“聚宝盆”
一直以来,庆元将水质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用科技与坚持守护着这方水土,让一江清水润泽浙闽两省。
近日,记者跟随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来到浙闽交界岩下断面交界处,随机检测“跨省”水样。
“经实验检测,我县出境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二类水标准。”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庆元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张远孝的话语中透着自信。
365天不间断运行的自动监测设备,如同“千里眼”,实时捕捉着水温、pH值、溶解氧等关键指标的细微变化;每月多次人工取样复核,则像“显微镜”,对高锰酸钾指数、总磷、氨氮等20余项指标进行精准检测。
练超凡 /摄
二十年来,从严格管控工业污染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从垃圾分类全覆盖到绿色生活方式普及,一系列举措让庆元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5.92%,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100%。
一颗果子连万家,特色产业结出“共富果”
连日来,在竹口镇黄坛村甜桔柚生产基地,果农吴丽平操控滴灌设备,让清澈的山泉水顺着管道缓缓渗入土壤,滋润挂满枝头的甜桔柚。
“庆元甜桔柚整体品质要比别的地方好,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吴丽平抚摸着果实,笑容淳朴而满足。
得益于绝佳的生态环境,庆元甜桔柚积累良好口碑,常出现“果未熟,订单已满”情况。“像这种果,长大以后就是精品果,都是按个卖的,一个能卖到六七块。”吴丽平指着一颗饱满的甜桔柚说。
练玉萍 /摄
目前,甜桔柚产业已成为庆元代表性的特色富民产业,种植面积达2.04万亩,产值1.94亿元。黄坛村更是凭借这颗“黄金果”,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一颗甜桔柚,直接带动3400人从业,带动全县4万余人增收致富。”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练健俊给出的一组数据,道出产业的富民成效。
一片叶子富乡邻,生态资源变身“摇钱树”
在龙溪乡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云雾缭绕间,一片片荒野古树茶舒展着枝叶。这些曾被遗忘在山间的茶树,如今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今年我总共做了800来斤茶叶,总产值600多万元。”茶农吴远付算起收入,难掩喜悦。
近年来,庆元1.3万亩荒野茶资源,正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下重焕生机。庆元不仅打造高端荒野茶品牌,还发布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让“好生态出好茶”有了科学依据。
“庆元的荒野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老茶园抛荒60年以上,绝大部分树龄超过6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区标准。”庆元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旺进介绍说,优越的生长环境,赋予荒野茶独特的口感与价值。2024年,荒野茶带动5000多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一路踏上新征程,好山好水奔赴“共富路”
甜桔柚、荒野茶的成功,是庆元探索“两山”转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庆元立足生态优势,将拓宽“两山”转化新途径作为重中之重,在特色农业领域持续发力。
食用菌产业升级换代,从传统种植走向精深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林下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笋竹、锥栗等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附加值显著提升……一系列特色农业的扩面提质,稳定带动5万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3.8万元以上。
曾志强 /摄
“产品优质、生态、绿色,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实现‘两山’转化,总结来说就是我们的好生态,能够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庆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颖的话语,道出庆元绿色发展的核心逻辑。
二十载春秋流转,庆元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双赢”之路。闽江源头的一江清水,见证着这座山城对生态的坚守;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诉说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