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团队赴屏都街道探索生态优势转化新途径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校团委书记胡云云,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带领师生十余人,前往庆元县屏都街道,探索生态优势转化的新途径,为屏都街道的新发展出谋划策。
点击播放视频
钱志权于2024年被选派到蔡段村担任文化特派员,是庆元县唯一的省级特派员。此次行程是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依托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通过青年社科志愿服务,旨在破解屏都街道“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的发展困境。
据了解,该项目以探索菊水村生态修复、产业培育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为核心目标。项目首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考,组织专业生态调研团队,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估,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行生态文化调研与宣讲,对菊水村当地草本美妆传统、古树等生态文化进行普查,挖掘生态内涵,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此外,项目还围绕生态与人文融合,进行生态产业调研与规划,策划生态文化景观主题街区,构建沉浸式美妆体验空间,形成生物多样性研学区,实现生态文化的价值转化。
点击播放视频
在此次行程中,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们还开展了生态文化理论宣讲主题活动,聚焦“两山”理念进行宣讲。钱志权表示,将同学们带到屏都街道,是让他们结合这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做法,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程关续则称,今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庆元县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很吸引人,此次团队前来,是依据庆元县两山文化的转化,以乡村振兴为目的,进行前期调研和后期宣传准备。
事实上,屏都街道在生态优势转化方面已有一定成果。钱志权认为,屏都街道发展势头良好,县里面重视,干部群众团结向上,未来潜力巨大。他建议,要结合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推进项目建设,将项目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共富优势,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作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长期从事生态经济研究。此次依托省级文化特派员工作,为屏都街道的发展提供了青年智慧与实践方案,有望实现屏都街道生态美、产业兴、文化韵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