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庆元年鉴
【概况】 庆元县辖7个镇、13个乡、345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总人口20.12万人。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4.14亿元,比2007年增长10.3%;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89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增幅全市排名第一;实现工业总产值28.86亿元,比2007年增长20.1%;农业总产值6.69亿元,比2007年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比2007年增长20.5%;实现财政收入2.06亿元,比2007年增长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比2007年增长4.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8元,比2007年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比2007年增长16.5%。
抓重点克难点树亮点,经济实力稳步提升。(1)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核心,全力破解工业经济发展难题。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的实施意见》。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3.6%,工业总产值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比2007年增加了 8 家,全县超亿元的重点行业增加到5家。完成出口额 1690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 18.0%。理顺乡镇工业功能区投资管理体制,完善“一区多园”模式,园区企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37%,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9个百分点。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继“双枪”和“梦天”之后,“天竹”、“百兴”、“节节高”、“吉安”等品牌喜获中国驰名商标。来料加工日趋品牌化、规模化,实现加工费收入4528万元。(2)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食用菌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和香菇质量“411”工程,开展香菇蜡棒专项整治活动,推广香菇标准化生产5200万袋,灰树花菇产量扩大到 1350 万袋,建成生产规模3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86个,标准化生产范围覆盖全县20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013.3公顷,产值9513万元,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禾牌”松花菜品牌全面打响,吊瓜、茶叶等产业增产增收,实现产销两旺。开展东西部乡镇产业帮扶,有效推进毛竹林分类经营,毛竹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新增竹林便道347千米,实现竹产业总产值9.77亿元,增长14%。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20个乡镇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10宗,贷款金额达3997万元,盘活森林资源633.3公顷。(3)坚持以生态理念和大景区理念为指导,加快旅游产业建设。加大景区景点和半小时旅游交通圈建设,建成濛洲桥、象山风景塔等景点,完成百山祖接待中心修缮,开工建设香菇主题公园、镜山公园,建设庆元城区通往巾子峰、百山祖、百丈景区的公路,有序推进月山古村落保护工作、象山博物馆、高星级宾馆前期工作,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庆元)香菇节暨“中国廊桥之乡”授牌仪式。全年接待游客27.72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51.9%;实现旅游收入9600万元,比2007年增长57.4%。
抓项目赶进度促投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落实领导干部项目任期责任制和县领导领衔项目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自10月份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以来,全县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取得了明显成效。龙庆高速公路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双枪公司改扩建项目、星光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东门巷区块旧城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有效突破;55省道庆元反墺段改建工程、庆元城区至巾子峰公路、庆元城区至百山祖公路、运管稽征业务用房、镜山森林公园、香菇主题公园、濛洲街东延、自来水管网改造延伸等项目建设相继开工;象山风景塔、濛洲桥、仙坑电站和35千伏举水至荷地复线、35千伏蓬桥至城北线路全面完工;完成林业车队区块旧城改造拆迁、希望路改造、济川路改造、沁心园商住小区、机械化屠宰场建设;同德、同济新村二期的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安溪、蒲潭安置小区基本建成,福林公寓、周墩迁建小区和廉租房建设有序推进。碳减排交易额达3000万元的小水电CDM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20.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22.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更加合理,第一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 14909 万元,比2007年增长 156.2%。
抓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庆元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民生,从政策、体制、机制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县2/3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保障。(1)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完成“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一是实现农民异地转移1000户40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60%以上;二是实现农民转移就业4350人,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岗位1305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三是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或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人数比2007年扩面50%以上;四是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中2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五是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比2007年增长16.5%,增速首次超过县城居民现金收入。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措施,全县222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与县、乡机关干部全面实现结对帮扶,2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深入实施农民异地转移“5283”计划(即:计划在今后5年对高山远山地区生存条件差、自愿整体异地搬迁的村庄和地质灾害隐患区需避险搬迁的农户进行转移,预计转移农民5000户、约20000人口,整体搬迁村庄80个、复垦宅基地面积3000亩),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复垦,全年完成旧村改造56个,宅基地复垦面积73.78公顷,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1183人,转移就业农民5021人,工资性收入比2007年增长 20.5%。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解决4.11万农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完成康庄工程路基95.2千米、路面77.3千米,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94.8%,硬化率92.5%。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提前两年实现“村村通”,67.9%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宽带。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四大项目全面推进,244个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累计建成户用沼气6445个。(2)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加大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力度,完成城东中心学校和菊隆中学扩建,教育资源合理整合、提质增量。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功举办“中国庆元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高峰论坛”,与浙江林学院建立了“县校合作”工作机制,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订了《共建生态科研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为将庆元打造成为长三角“后花园”和“菜篮子”奠定了基础。扎实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庆元香菇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古廊桥、古民居的修缮保护,“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水乡月山村入选全省百个基层文化示范点。制定出台《庆元县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纲要(2008~2012)》,积极开展城乡文化体育活动,以“月山春晚”为代表的村落文化蓬勃兴起,“月山春晚”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庆元网创办开通,被评为浙江在线“十佳支站”。有序推进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县疾控中心大楼、县人民医院急诊楼扩建工程投入使用。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老干部、档案、史志、工商联、残联等事业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率分别稳定在85%和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标准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体享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等工作扎实推进,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平安庆元”建设强基固本,连续四年荣获浙江省“平安县”称号。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全县累计捐款577.34万元,其中“特殊党费”129.65万元。
【第七届中国(庆元)香菇节暨“中国廊桥之乡”授牌仪式】 2008年11月10日至11日,庆元县举行第七届中国(庆元)香菇节暨“中国廊桥之乡”授牌仪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宣布开幕,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楼阳生致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为庆元“中国廊桥之乡”授牌。中国民协、中国食用菌协会的领导,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庆元县“友好旗县”内蒙古科右前旗及兄弟县市领导,食用菌界客商,各级新闻媒体以及各界群众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第七届中国(庆元)香菇节以“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走在前列”为主题,安排有“中国廊桥之乡”授牌仪式、中国·庆元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高峰论坛、庆元生态产品展示展销、全县烹饪大赛、“佳缘之光、民乐盛典”大型文艺晚会、民间文艺踩街活动、“草原风、菇乡情”——内蒙古科右前旗与庆元“友好旗县”联谊晚会等活动。庆元县是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全县常年食用菌产量6000吨(干品),年交易量12000吨(干品),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从事食用菌及相关产业人员达到7万余人,总产值超过12亿元。香菇节的举办,进一步发挥了“中国香菇节”、“中国廊桥之乡”文化品牌效应,扩大了庆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文件),庆元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庆元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5月,文化部开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庆元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全国254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上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顺利入选是庆元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
【濛洲桥落成、香菇文化公园奠基仪式】 2008年9月19日上午,濛洲桥落成、香菇文化公园奠基仪式在濛洲桥畔举行,标志着按照传统手法制作、历时二年时间建造的仿古木拱廊桥——濛洲桥在“中国廊桥之乡”庆元县正式落成。庆元县主要领导和500多当地群众参加了落成仪式。濛洲桥(又名濛淤桥)原位于庆元县五大堡乡濛淤村,始建于元代至正(1341年~1370年)年间,1992年不幸毁于火灾。2006年濛洲桥易址重建,坐落于松源镇,横跨松源溪,为南北走向,全长114.37米,净跨80.8米,中跨29.6米,边跨23.4米,墩宽3米,共有39间廊屋,是全国现有长度最长、跨度最大的仿古木拱廊桥。廊桥中部设立楼阁,桥两端设立桥亭,廊屋宽5.4米,九檩四柱两面坡屋顶,桥木拱架分别用9组三节苗,8组五节苗,2组剪刀苗等按传统手法制作。工程总投资达953万元。濛洲桥重建落成后,庆元县还将建设香菇文化公园,全力打造“浙南闽北具有浓郁菇乡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推动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