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看庆元③|一朵“花”的致富故事
绿野之间,竹海绵延,竹林小道上游人打卡拍照,中国灰树花博物馆内的各类“灰树花”产品引人入胜……黄田镇中济村因灰树花而兴,2014年,“庆元灰树花”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年黄田镇中济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灰树花“一村一品”示范村。
灰树花产业是黄田镇的支柱产业,最多从业人员500户,鼎盛时涉及黄田镇12个行政村,岭头乡1个村,产量1500万段,年产值1.5亿元。作为全国灰树花“一村一品”示范村,中济村自1986年开始试种灰树花,目前全村有20多户村民种植灰树花,灰树花标准大棚360个,每年生产100多万段菌棒,灰树花已成为中济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千万工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转变了发展观念,凝聚了人心。观念变了,方向有了,劲头足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在中济村党支部书记赖少平看来,正是因为“千万工程”的实施,让中济村实现了一次次蜕变,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回忆过往,赖少平娓娓道来:“以前农村公路窄而弯,村里都是黄土路,运输货物来往非常不方便,村里的破旧房也没有拆除,同时灰树花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自2003年以来,中济村借着“千万工程”东风,复垦复绿、封山治水、拓宽进村公路、建设防洪堤和水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昔日“黄泥遍地”变身为竹海林涛,一年四季皆风景。
“原来我们这边灰树花种植大棚是原来用茅草房,到现在基地已经用上了智能大棚,我们基地面积有20来亩,一年种植菌棒有20多万棒。”从2000年开始,作为乡贤的蔡章平依托中济村平川的沃土、充足的光照、甘冽的山泉等优质资源,积极开展灰树花种植的探索,并注册了蔡章平家庭农场,慢慢将灰树花产业规模化,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100余人。
“村里盖房子村的一砖一瓦,都来自种植灰树花的收入。”看着村里一幢幢洋房,蔡章平非常感慨,这20多年来他见证了灰树花在中济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长的历程。
现如今在中济村,田头有活干、家门口有钱赚。20多年来中济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集体收入从2003年的50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1.52万元。“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从事灰树花种植,像两夫妻一年种5万棒灰树花,纯收入有10多万元,不需要去外面打工,可以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蔡章平说。
随着“千万工程”持续升级,中济村建设不断提速,从“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未来将续写更多“生态兴、文明兴、百姓富”的美好故事。
“灰树花是我们中济村的一张‘金名片’,我们将坚持以‘标准化推进、数字化转型、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为路径,全力走出一条现代化灰树花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让我们中济的这朵‘共富之花’开遍黄田至乃至全国,真正成为农民的幸福之花。”谈到未来,赖少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