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把一天的伙食买好,晚上在昏暗的走廊里看书,她想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从丽水出发,高速行驶2个半小时后,我们的车子沿着国道线朝着庆元县竹口镇方向前进。山路弯曲,几经辗转,终于找到吴董琴的家。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门前溪水潺潺,屋后群山环绕。吴董琴和妈妈就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泥瓦房里。屋内家具陈旧,大多是四五十年前留下来的,一台电视机已是最值钱的家电。
吴董琴三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再也没有回来,母亲朱春凤一人承担起了抚养吴董琴和她哥哥的责任。
朱春凤原本兄弟姐妹6个,在两次重大事故中,大姐和弟弟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多年来,吴董琴外婆的胃癌、外公的骨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经济陷入困境。比吴董琴大8岁的哥哥初中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母亲则在竹口镇铅笔厂打工。
一次,朱春凤在上漆时出现意外,左手大拇指被机器卷入,送往丽水市中心医院,手术后仍然没能保全大拇指,留下了四级残疾。
失去了大拇指,朱春凤已经无法完成诸如“包装”等流水线工作。今年以来,附近有工地建设,村里考虑到她家的情况,请她每天为工人烧饭,一日三餐,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能在家里烧饭挣钱已经很好了,轻松了很多,又能照顾到家里。”对于这份工作,她很满意,但是三个月后,这些工人就要去别的地方干活了,这意味着朱春凤即将失去这份工作。未来再做什么来维持这个家,她很迷茫。
吴董琴一直是妈妈的骄傲。方圆几里的乡亲们常常夸她:“你家女儿真贴心,从小知道孝顺长辈。”原来,吴董琴小学时去同学家玩,就跟同学的妈妈说,“我妈妈这些年过得很辛苦,等我长大了,有能力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听到这些,朱春凤打心底里高兴:“只要她把学习学好,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自己这辈子过得太苦了,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为了孩子,朱春凤在工厂上班时,常常早出晚归,夜里加班到10点也是常有的事。
吴董琴是竹口镇中心学校有名的“学霸”。无论是小学升初中还是初中升高中,她都取得了该校年段第一的好成绩,并多次拿到学校一等奖学金。记者问及为何能如此优秀,她笑着说:“学习是我唯一的出路。我不想走哥哥走过的路。”看到哥哥放弃学业后在社会上所经历的挫折,吴董琴暗暗发誓:“一定要从这个山村走出去。”
每一个晚自修,她都会查漏补缺,不懂的问题追着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寝室熄灯后,她就在走廊外的路灯下看书学习。校长看着灯光下吴董琴单薄的身影,被眼前这个勤奋的学生感动了,之后在学校走廊上添置了一整排的座椅。
进入高中后,学习更加紧张,吴董琴的压力也更大了。成绩有了波动,她给自己鼓劲,“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的,相信所有的付出一定会在高考中有所回报”。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她常常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她喜欢在学校里学习的氛围。周末寝室里,只有她一个人留校时,她更加珍惜可以自由学习的时光,一直学习到凌晨,但她从不觉得苦。高三最后冲刺阶段,她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为了节省时间,她5点半起床,提早半小时去食堂,趁着还空不用排队,她把一天的伙食都买好了:“排队太浪费时间,一次买来就吃一天了。这样可以多挤出4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
“只要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一定不会留下遗憾。”终于,在高考中,她取得了高中以来最好的一次成绩,以615分的成绩被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