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这个山村何以一部书读八年?
立百山之巅,观波澜壮阔。庆元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新闻深度报道栏目《百山观澜》。我们将通过聚焦庆元民生社会热点,触摸庆元文化脉络,解读庆元发展内涵,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视角、独特的观点,深度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让《百山观澜》成为您读懂庆元的窗口,感受新闻的温度与力量。
读书,一个很近又很远的话题。
2017年,西子湖畔,由杭州学者顾大朋及在杭双沈人林文飞、阎昌春、沈辉、周大彬发起,一个极为寻常的乡村“读《论语》”活动倡议,迅速得到了庆元县黄田镇双沈村人的广泛响应。
自2017年至今,双沈村读《论语》活动已经持续举办八年,未曾间断。
起初,他们并没想到,这场关于读书的话题,在乡村大地有着如此炽热的生命力。如今,每逢活动举办,越来越多的双沈人从天南海北赶回村庄,为的就是奔赴这一场与先贤的读书之约。
不禁要问:读《论语》,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一个村庄如此盛情、八年不断?于双沈村而言,这场关于《论语》的经典阅读,究竟如何走得更为深远?
一场关于乡村阅读的双沈接力
前不久,双沈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读《论语》”活动。虽然暑气熏蒸,但抵挡不住村民们读书的迫切之情、赴约的急切之心。
读书活动还没开始,黄田镇双沈村文化礼堂里的板凳上就坐满了人。上至两鬓斑白的老者,下至抱在手上的幼儿,都欢聚在此,迎接又一年的读书盛会。
读书,在双沈村人眼里,既是历史之约,又是圣贤之约、文化之约。
千年双沈,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清光绪年间的《庆元县志》卷二记载,双沈村始于北宋建隆年间,至今已有1064年的历史。
双沈一直流传着“一门三师范”的故事。在双沈村下沈自然村,一幢晚清民居里,曾有郑琪、郑瑾、郑瑛三兄弟,祖上以美玉取名,寄予读书崇学之希望,三兄弟崇学向上,皆毕业于师范学校,其中毕业于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的郑琪,任庆元县督学科长期间,推动捐资兴学热潮,于1944年仅一年内就新创乡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共计51所。双沈读书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周大彬,正是郑琪的孙子。
双沈还遗存一座千年古寺——天真寺,始建于宋景德元年(1004),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建造。抗战期间,天真寺化身小学校舍,使得双沈成为浙西南地区较早从私塾过渡到拥有近现代小学基础教育的学校的村庄。
自此,抗战小学旧址(天真寺)便从双沈村西侧山坳处传出琅琅书声……
2017年,双沈的文化礼堂又传出读书声……
“一年读一章,今年我们读第八篇《泰伯篇》……”每年七夕,双沈村民都会带上自家小孩,拿上一本《论语》,来到村中央的文化礼堂,齐读圣贤书、遵行仁义事。
这一天,上百名双沈青少年学子齐读经典,在一字一句的诵读中感受千年来闪耀在历史潮流中的国学魅力。
应读书之约,不只有双沈人,更有省市高校、部门联合,一起相约双沈读书。
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顾大朋老师、浙江科技大学的谭晓燕老师与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魏奕等人,因双沈读书成为新双沈人。他们化身文化特派员,有的利用自身资源,推广读书活动,有的建立“朋来·天真”崇学基金,传递向学、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今年,谭晓燕老师为双沈读书8周年创作了一枚藏书票,并向丽水市图书馆捐赠了其中的1号藏书票,该校师生还以双沈元素为基础,设计了读书活动背景墙、活动证书等。
“在诵读中浸润丰富灿烂的中华经典文化,可以很好地启迪智慧、滋润心灵。”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顾大朋表示,大家发起并努力延续这项活动,也是想帮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埋下“相约一起读书”的种子。
制造一个“读书”的话题
每年读书活动开始前一周,双沈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开始忙起来,有的清洁卫生,有的检修电路,有的调试音响……村民们也都自发地拿来家里的扫帚、簸箕等工具,到文化礼堂进行大扫除,以迎接读书活动。
“比过年还热闹!”双沈村党支部书记郑世伟表示,8年的坚持,让读书活动不再是几个人、几家人的事,而是成了整个村子的事。
“今年是我家外甥女当读书活动的主持人,这是她第一次上台主持,最近每天都在家对着镜子练习。”“我家囡也预约明年的主持人了。”如今在双沈,邻里之间已经默契地把担任读书活动的主持人作为一种荣誉。
还有双沈村民分享,课堂上曾有老师问自家孩子来自哪里,当孩子介绍来自双沈时,老师就问是每年都读《论语》的那个村吗?得到肯定回答后,老师竖起拇指点赞。孩子回家后充满自豪感地跟家人分享被肯定的喜悦。
“我也讲不出这件事情有多大意义,但至少给在廊亭桥台闲聊的村民们、在来料加工点干活的妇女们制造了一个‘读书’的话题。”周大彬说道。
有了读书的话题,就有了文化的认同,就能凝聚起一座精神家园。
每年的双沈读书,村里都会送给小学一年级新生一本《论语》。此后,每年学子们都会带着领来的《论语》参加活动。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来读书,都是一家子参与其中。
读书,让梦想更丰盈。连续八年的读书活动,让双沈崇学向学氛围愈加浓厚。
8年里,双沈已陆续走出100余名大学生,其中有3人考入浙江大学、15人考上研究生。
今年的领读员中,蔡朋成以673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蔡佩群、董家惜则分别考上了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财经大学的研究生。
8年的时间,他们从台下的跟读者,成长为台上的领读者,继续引领新一代双沈学子传承耕读文化、崇学传统。
双沈读书,读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让村民更有文化自信,对读书更有认同感。于是,读书活动从以学生为主,慢慢变成了全民读书,也让全村人有了一个人心归聚、人心凝聚的精神家园。
活动这一天,很多外出村民,如候鸟般带着浓浓的乡愁,回归故里赴一场读书之约。他们不远千里而来,有的从黑龙江、广州赶回,有的从杭州、丽水市区回来。
“这次回双沈参加读书活动,见到了家乡亲人。熟悉的面孔、亲切的乡音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身为双沈儿女的幸福感!”常年在杭州的双沈人林丽芝,对双沈读书非常认可,她在村群里发出倡议:希望在外奋斗的双沈人,每年一起相约回家读书。
八年的双沈读书,是耕读传家的传承,是修身治学的延续,是乡村文化的盛会。
一个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追寻
八年的坚持,于双沈而言,读书不仅是一次相逢和约定,更是一群人的文化追寻和一个村的集体记忆。
《论语》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拥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双沈读书的主要书目是《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语》经典放在当下,读来仍会受益良多。
目前,双沈正通过读书活动,走出黄田、走出庆元、走出大山,吸引到更多的文化资源的入驻。
今年的双沈读书,主题围绕“一手经典、一手美育”,进一步拓展了“读书+”的内容,办得比往年要丰富热闹。除了“陪你读经典”活动,还有浙江科技大学教授指导、黄田中心学校学生参与创作的首届“多彩黄田”绘画大展。
后续,双沈还将探索出更多类似“读书+美育”“读书+会展”“读书+论坛”“读书+乡村漫步”等活动,解锁读书新的打开方式,吸引更多群体的参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待,这一场千年古村的“读书之约”,继续跨越时空、跨越山河,继续共赴青年学子与青春梦想的约定、共赴美丽乡村与精神共富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