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售1700万 庆元这个农二代开启锥栗新“食”代
编者按:在广袤的菇乡大地上,有一批充满激情和创新精神的“农二代”。他们继承父辈衣钵,传承创业精神,在山水林田间种植理想;他们带着全新的面貌与思考,用变革的思维和现代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庆元县融媒体中心特推出《种地吧!归乡的农二代》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李芳芳,1987年出生,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现任浙江万成食业有限公司经理。曾获丽水市“共富浙丽乡村”带头人“青牛奖”提名奖、庆元县菇乡新秀和庆元县十佳农二代等荣誉称号。
入冬以后,气温渐低,屏都街道余村村横山岙的锥栗基地,却热闹不已。冬季管护进入关键期,锥栗种植大户张田亮正组织工人穿梭在林间,给锥栗树施采后肥,为来年的丰收养精蓄锐。
“‘八月香’这个锥栗品种,上市早,加工出来更香、更甜,低产锥栗林改造要以它为主。”作为浙江万成食业有限公司经理,每年管护期,李芳芳都要亲自上山,与张田亮交流探讨锥栗种植技术。
锥栗在庆元已有200多年栽培历史,目前县域锥栗种植面积4万多亩,是浙江省最大锥栗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全县锥栗产业发展面临着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锥栗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户的经济收益,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万成食业公司与张田亮合作推进低产低效锥栗林改造建设高效生态栽培示范基地,“通过改良、统一品种,‘八月香’‘白露仔’等品种,每斤鲜果可以卖10元,比之前混杂的情况,价格高近一倍。”张田亮说,这大大提高了锥栗的价值。
在采访中,38岁的李芳芳对锥栗产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令记者惊叹。不同于多数同龄人选择大城市工作的常态,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李芳芳便回到庆元,帮助父亲李成武打理公司。当年,她父亲创办的万成食业公司,由于冷藏保鲜技术匮乏,储存的锥栗尽数腐烂,损失40多万元,遭遇严重的发展危机。
“面对挫败,父亲显得很焦虑,一夜之间白了头,我非常心疼。”李芳芳思考再三,觉得自己学的是林学相关专业,应该联系一下有没有合适的老师,到庆元来开展校企合作。
经李芳芳牵线搭桥,万成食业公司引进浙江农林大学朱铨教授团队,并签署省级重大农业专项项目合作协议。他们通过三年的努力,攻克了锥栗保鲜仓储技术难关。李芳芳的勤奋努力,也让她父亲非常欣慰。
随着锥栗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万成食业公司在鲜果的收购、储存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15年锥栗鲜果的销量达150万斤。然而,李芳芳敏锐地意识到,要真正实现锥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初加工模式,发展精深加工。“很多消费者喜欢吃栗子,但鲜栗子剥起来很麻烦,他们反馈能不能做一些即食产品?我觉得企业应该接受这种市场的声音。”李芳芳说。
打定主意后,李芳芳把企业战略调整的想法告诉父亲,没想到遭到他的强烈反对。
“储存、初加工后就卖掉,资金就回笼了,又不要研发投入和引进生产线设备。”对于李成武来说,他已习惯了企业十年来的经营模式,如果做精深加工,资金投入和市场风险都很大。
为说服父亲,李芳芳使出浑身解数,一边深入市场调研,做了充分的论证;另一边,向专家团队求助,听取意见、建议。最终,她的坚持打动了父亲。
2016年以来,“万成食业”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攻克深加工技术难关,并投入300多万元,引进锥栗全自动包装机、全自动剥壳脱壳机、消毒灭菌一体机等设备,成功开发出多款即食产品。
与此同时,万成食业公司还创建了“天堂山锥栗”品牌,产品通过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以及杭州、上海等地大型商超,进行多元化销售。2023年,该公司锥栗类产品年产值达1700万元。
“这款带壳的锥栗,一按一转就能脱壳,像吃花生一样方便;这款是无壳粒子,在办公室或者高铁上有饥饿感的话,吃这个非常棒。”在企业产品展示厅,李芳芳兴致勃勃地介绍最受市场欢迎的两款深加工产品。
近些年,在李芳芳的努力下,万成企业转型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李成武感到非常开心。“她的理念比我们超前,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企业要发展,锥栗产业要有所突破,一定要走深加工这条路。”
“我们将继续深耕锥栗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努力,将庆元锥栗打造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带动更多栗农增收致富。”对于未来发展,李芳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