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这三宝,省级认证!
日前,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完成公示,庆元县选送的“庆元荒野茶”“庆元锥栗”“庆元黄粿”凭借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生态品质与文化底蕴成功入选。继甜桔柚、香菇、灰树花、黄精和笋竹入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后,庆元“土特产”再添三张省级“金名片”。
生态馈赠:荒野茶香飘出深山秘境
庆元荒野茶多分布在海拔800至1450米的山区,茶树自然生长,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受海拔、小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地表生态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确保茶叶的天然优质品质。
庆元荒野茶传承历史,在浙南闽北瓯闽源头的历史光影中浸润了800多年。庆元茶山好,独享瓯闽之灵气。《处州府志》记载,明、清两代,庆元茶曾作为贡品进京。清朝道光年间的巾子峰岩茶、光绪年间的“天堂山水仙”乌龙茶和民国时期的云屏山茶,皆是当时的名茶。
2022年以来,庆元荒野茶发展迅速,市场主体由5家增至17家,茶叶平均价格由60元/斤涨至800元/斤,在国外最高售价达24.63万/斤,荒野茶品牌由13增至70个,走出了一条有辨识度的茶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千锤百打:清香黄粿演绎舌尖非遗
庆元黄粿又叫“黄米粿”、“黄金粿”,它以粳米为主要原料,以阔叶杂木的枝叶烧制而成的植物碱为辅料,经淘洗、泡浸,蒸煮、戳捣、成形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工艺讲究,技艺独特。黄粿制成后,外观黄里透绿,色泽晶莹,具有易于长期储存,烹制方便等特点,而且吃起来柔韧耐嚼,清香四溢,十分可口,是庆元的传统特色美食。
庆元黄粿始于南宋末年,百姓为御元军,用粳米加植物碱水制成耐储军粮。元代后演变为民间节庆美食,明清时融入农耕民俗,捶粿声成为丰收与祈福象征。
近年来,庆元黄粿产业依托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格局。目前,庆元黄粿年产量达6000吨,全产业链产值近5亿元,占县域农业总产值18%。
百年滋味:酥糯锥栗滋养世代菇乡
庆元锥栗果实锥形,果皮红褐色,外形美观,果肉酥脆可口,糯而香甜,其营养成分和风味均优于板栗,还因易于储存、口感软糯香甜等原因,成为广受欢迎的健康零食和烹饪材料。
庆元县是浙江省唯一“锥栗之乡”,有两百多年的锥栗种植历史。庆元锥栗种植始于清代,系由和山乡(今属松原街道)天堂山村张伯高氏从福建省松溪县引进,故世称“天堂山锥栗”。截至目前,全县锥栗种植面积仍有3.5万亩,主要分布在荷地镇、五大堡乡、岭头乡、安南乡、举水乡、张村乡、龙溪乡和百山祖镇。2024年,全县锥栗产量1763.6吨,实现产值3089.3万元。
近年来,庆元依托“天堂山”等核心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和市场拓展,构建覆盖线上线下、辐射全国重点区域的销售网络,产品通过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以及杭州、上海等地大型商超,进行多元化销售。
“‘区域特色鲜明、代表性强、有一定经济效益’是衡量一款‘土特产’能否入选的标准。”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庆元将重点扶持和培育入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的“土特产”,建立品牌标识、标准准入、优质生产、营销推广体系,打响庆元“土特产”的金字招牌,真真正正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乡土资源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