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和来源
(一)项目名称:庆元县荷地镇高效竹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来源 :《庆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下达2024年度高产高效竹林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的通知》(庆自然资规发〔2024〕131号)。
(三)实施主体:庆元县荷地镇苏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四)项目负责人:胡其树,庆元县荷地镇苏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二、所在地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发展情况
荷地镇位于庆元县东部乡镇地理位置的中心,距离县城37公里,东邻左溪镇,西靠岭头乡,南傍五大堡乡,北与贤良镇、张村乡接壤。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2110人,常住人口1500人左右。荷地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镇政府驻地荷地村海拔1040米,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季尤为凉爽,形成了庆元独特的区域小气候。
(二)林业资源及产业情况
全镇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3%,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万亩,耕地面积1.3万亩,拥有庆元最大的高山台地资源,且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地理资源,让高山蔬菜和反季节作物种植成为荷地主导产业。2011年被列入市级农业发展型中心镇,主要农业产业有食用菌、高山蔬菜、锥栗、毛竹、特色养殖等,现有锥栗面积4335亩,毛竹面积8251亩,香榧面积163.5亩,油茶面积1443.15亩。
三、建设地点及条件
基地位于庆元县荷地镇苏湖村,距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海拔约1000米,坡度平缓,基地大部分范围位于东南坡,西北坡,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已有水泥路直通基地,并与主干道贯通。
四、基地现状与问题
(一)基地现状
基地建设规模600亩,全部属于村集体产权,十几年前有过抚育,主要为除草,目前杂草、灌木等较多。基地内一度、二度、三度及四度以上竹比例为4:2:3:1,每亩约有150株毛竹,平均胸径为9厘米,竹林生长状况良好,无病虫害危害。该基地内有一条水泥道,可为林业生产作业提供方便。
(二)存在问题
1.镇域内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存在一定不足。
2.村集体管理以粗放型管理为主,技术层面存在不足。
3.村内养殖放养牛,对幼年竹笋抚育有一定影响,需长期进行管理和看护。
五、工作基础与优势
1.资源禀赋的优势。荷地镇森林覆盖率达83%,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万亩,拥有庆元最大的高山台地资源,且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地理资源。现有毛竹面积8251亩,黄洋村培育高效笋竹示范基地102亩,杨朗坑村培育高效笋竹示范基地100亩。
2.产业基础的优势。项目实施所在地苏湖村是荷地镇重点林业村,也是荷地镇毛竹林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村,毛竹抚育、管理经验丰富,经过多轮抚育,毛竹质量上乘,2014—2021年期间通过联营、出让采伐及销售经营权等方式批量采伐毛竹林4次,共计获得40余万元收入,其中最大一笔收入28万元,是当年村集体收入的一半。项目地已建有林道6公里,并与双苗尖通景公路等主要干道贯通,交通便捷;基地范围内山场产权为村集体所有,无政策处理,村班子团结,村民对村三委工作支持度高,项目实施难度小,管理便利。
3.中心区位的优势。荷地镇位于庆元县东部乡镇地理位置的中心,是东部农业大镇,东邻左溪镇,西靠岭头乡,南傍五大堡乡,北与贤良镇、张村乡接壤,可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对于东部毛竹产业乃至整个林业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六、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措施
1.留笋养竹,竹林结构调整。参考《毛竹材用林培育技术规程》DB33/T959-2015)进行林地管理600亩,包括劈除部分杂灌,铲除杂草,清理风倒木、风倒竹、病腐竹、竹梢、竹枝等,最大限度释放林地空间,提升林地生产力。按照砍小留大、砍老留幼、砍密留稀、砍劣留优的原则采伐毛竹,使林分的密度、整齐度、均匀度及竹龄结构相对合理。
2.开沟施肥。开沟施肥面积600亩,沿等高线每隔2-3米挖一条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水平沟,施入肥料后覆土。开沟遇到的柴桩、竹兜、老竹鞭、石块等需要除去,施肥量每亩75公斤复合肥。
3.新改建毛竹林道。新建毛竹林道0.8公里,起点蜈蚣林——终点横坑,宽度3.5米;改建原有毛竹林道。
七、主要技术和指标
1.结构合理。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的原则采伐毛竹,每亩留竹量240株,1度:2度:3度及以上=4:4:2;
2.科学施肥。采用沟施的方法,沿等高线每隔2-3米开一条深20厘米、宽20厘米的水平沟,每亩施复合肥75公斤;
3.留笋养竹。挖掘弱笋、多余密笋及晚期退笋。每亩留新笋80个;
4.林地管理。伐除部分松杉木、霸王木及过密的杂灌,铲除杂草,清除风倒木、腐朽木、病腐竹、竹梢、竹枝等剩余物。
5.新建毛竹林道0.8公里及改建原有毛竹林道。
八、任务与进度安排
序号 | 工作任务及要求 | 进度安排 |
1 | 竹林结构调整 | 2024年7-12月 |
2 | 新改建毛竹林道 | 2024年12月底前 |
3 | 留笋养竹 | 2025年3-4月 |
4 | 开沟施肥 | 2025年5-6月 |
5 | 项目验收 | 2025年10月 |
九、资金筹措及使用
项目总投资7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21万元。
序号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总投资(万元) | 其中 | |
财政资金 (万元) | 自筹 (万元) | |||
1 | 留笋养竹,竹林结构调整 | 21 | 6 | 15 |
2 | 采购复合肥 | 18 | 18 | |
3 | 开沟施肥 | 24 | 24 | |
4 | 新改建林道 | 6 | 6 | |
5 | 设计、招投标、标识标牌制作等其他费用 | 2 | 2 | |
总 计 | 71 | 50 | 21 |
资金测算依据及说明
1.留笋养竹,竹林结构调整:21万元。按照单价350元/亩计算,350元/亩×600亩=21万元。
2.采购复合肥:18万元。150斤/亩×2元/斤×600亩=18万元。
3.开沟施肥:24万元。按照单价400元/亩计算,400元/亩×600亩=24万元。
5.新改建林道:6万元。新建林道:按照4万元/公里,共0.8公里计算,4万元/公里×0.8公里=3.2万元;改建林道:约2.8万元。共计6万元。
6.设计、招投标、标识标牌制作等其他费用:2万元。
十、三大效益与分析
(一)经济效益
毛竹林道建设后可提高竹山可及度,降低人工成本。竹林施肥、劈抚,及时补充土壤水分和养分,改善竹林土壤和环境条件后,项目区竹林的质量和产量明显增加,竹林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测算,竹山可每亩年增竹材20余根,平均胸径增加1cm,每亩年增加产值300余元,年可增加产值约20万元,年产值达50万元。
(二)社会效益
1.以项目带动促进共同富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消薄收入,同时给竹农输送毛竹专用肥和竹林丰产技术等,引导竹农转变观念,运用高产培育技术精耕细作,同时作为东部中心镇,可辐射带动周边毛竹林11万亩,进一步带动东部区域毛竹产业发展,使竹山变成“金山银山”。
2.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项目实施后,可提高输出笋竹数量和质量,丰富产品供给,带动笋竹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发展壮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以技术应用促进水平提高。通过高产高效毛竹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推动了林业科技在该区域的应用,提高林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将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三)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通过加强竹资源培育,为实现“以竹代塑” 的全竹产业链的形成奠定基础,对保护自然、改善森林景观、维护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促进竹林生态化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区域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
附件1:项目区位图
附件2:项目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