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棵树的“生命档案”:百山祖森林大样地科研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8月12日,在海拔1550米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内,一场为森林树木“上户口”的科研行动正在进行。超过21万棵树木,拥有了专属“身份证”。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丽水学院以及百山祖管理处于2015年联合启动的全球森林观测网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华东师范大学刘宇教授和张敏华副教授,带领20余名学生团队穿梭林间,为这片森林里每一棵符合条件的树木,挂上特制标识牌并记录其生长状况。
“胸径大于等于1厘米的树,我们都挂了牌,相当于上‘身份证’,后续还会复查。”刘宇表示,这些“身份证”标注了地理坐标,后续野外复查就能对照坐标,准确找到树木的位置,还能通过标识牌掌握树木过去五年生长情况。
刘教授介绍,这不是简单的编号打卡。每个标识牌都链接到统一的数据库,记录树木的精确坐标、物种名称、树高、树龄、胸径和冠幅等关键信息。
这次是“大样地”25公顷的第二次复查工作,于7月初开始。监测团队分为9组,包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团队等成员,通常情况下两人一组。他们每天监测复查树木600株左右,察看树木生长、物种更新等情况,并开展挂牌统计,将信息上传数据库,目前已完成30%工作量。
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森林生态的奥秘。
“独立个体数量有21万多株,但是在野外有一些物种特别是像一些杜鹃花科植物有分支,整体加起来加上分支应该有将近30万。”刘宇说,森林生态系统时刻在变化,通过持续、长期动态监测,可以真正了解这片森林的过去,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为绿水青山找到更精准、更有效的保护路径。
21万张“身份证”,是科研人员为绿水青山建立的“生命档案库”。这场持续数十年的追踪,是评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读懂森林的语言,更是为了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生态家园。